
本文转自:解放日报小麦策略
当前汽车产业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持续深化,市场结构调整与消费需求升级并行。笔者从上汽大众获悉,截至今年9月,品牌当月终端销量达9.13万辆小麦策略,前三个季度累计销量达78.7万,其中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突破11万辆,稳居合资品牌纯电细分市场榜首。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稳增的背后,是企业通过技术突破、产业链协同构建的转型韧性,也为企业长期发展筑牢产业根基。作为上海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,上汽大众的实践亦成为合资车企在产业变革中务实破局的缩影。
市场韧性
燃油与新能源的协同增长
国庆黄金周的上汽大众展厅里,ID.3纯电车与帕萨特Pro燃油车的展车前都围满了咨询的消费者。这种“双线热销”的场景,恰是企业近年市场策略的落地成果——面对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市场环境,企业未偏废任一赛道,而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精准布局。
“我们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条技术路线,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做产品细分。”上汽大众销售负责人介绍,ID.系列聚焦年轻家庭用户的城市通勤需求,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将CLTC续航提升至580公里,车机系统新增“亲子模式”语音交互功能;2026款Pro家族则瞄准商务用户,升级了真皮座椅的通风/加热功能,车机响应速度较老款提升40%。两类产品分别抓住了“新购车群体”与“升级需求群体”,形成市场互补。
这种“全能源赛道”策略,让企业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定增长。乘联会数据显示小麦策略,2025年1—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5.5%,部分燃油车企销量下滑明显,而上汽大众燃油车型仍保持B级车市场12%的份额,与新能源车型共同构成“双增长极”。
技术突破
从制造到研发的深度进阶
走进上汽大众安亭MEB工厂,机械臂正以0.02毫米的精度完成电池包装配,车间内的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同步200多台设备的运行数据——这座投资超170亿元的“黑灯工厂”,自动化率达88%,每小时可下线60辆电动车,是企业电动化转型的核心阵地。从2019年首辆ID.车下线至今,工厂已完成三次技术迭代,当前投产的ID.4 X、ID.6 X车型,车身高强度钢占比提升至85%,风阻系数最低降至0.26Cd,这些改进均来自本土研发团队对用户反馈的快速响应。
智能技术落地更具场景化。2026款Pro家族搭载的“人机共驾”系统,由上汽大众联合国内科技企业开发,针对国内复杂路况优化了两项核心功能:施工路段自动避让可识别30米内的锥桶与围挡,无保护左转预警能联动周边车辆信号。
动力技术上,企业走出差异化路径。ID.ERA概念车搭载的EA211 1.5T Evo II增程系统,将传统燃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0%,配合18.3kWh电池组实现1000公里综合续航。“这套系统不是简单的‘油改电’,而是保留德系动力可靠性的同时,解决纯电车长途出行焦虑。”上汽大众动力研发工程师表示,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路试阶段,相关技术专利申请达37项,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多车型。
产业链布局
筑牢转型的底层支撑
在“双轮驱动”战略下,上汽大众的研发投入持续向核心领域倾斜。2025年前三季度,智能座舱、线控底盘等关键技术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30%,研发团队规模较2020年扩大一倍,本土工程师占比达85%。安亭研发中心专门设立“用户体验实验室”,通过眼动仪、压力传感器等设备,记录用户驾驶时的操作习惯——2025年以来,团队已根据用户反馈调整12项车机交互逻辑,使语音指令识别准确率从95%提升至98%。
供应链的“集群化”布局更显长远考量。安亭基地周边已聚集二十多家上下游企业,涵盖电池、智能硬件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,形成“15分钟供应链圈”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效率,更增强供应链韧性:去年冬季某电池供应商因锂原料短缺面临产能波动,上汽大众通过园区资源调配,帮助其对接本地材料厂商,保障了ID.系列生产未中断。
在大众集团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的合资战略框架下,“双向赋能”成为其与在华合资企业的核心协作模式。作为该战略的重要实践方,上汽大众与大众集团德国总部建立“双周沟通机制”,将中国市场需求快速转化为技术方案。这一机制的核心作用是将需求响应周期从“月级”压缩至“周级”,将中国市场需求快速转化为技术方案,如针对国内小区车位狭窄的特点,双方联合开发的“记忆泊车”功能支持最长500米无人泊入小麦策略,这一功能先于欧洲市场在中国落地。“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电动领域的‘竞争力中心’,本土创新正反向推动全球技术迭代。”大众集团CEO奥博穆今年访华时的表态,印证了这种合作模式的价值。在下一个五年,这一判断也将为“双向赋能”战略的深化提供方向,上汽大众的实践也清晰勾勒出合资车企转型的路径,在务实创新中找到可持续的增长空间。
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